第二,日本家电企业不愿继续在门槛比较低的家电品上继续投入研发,导致了在中国、韩国崛起后,迅速终结了独享市场红利的局面。不客气的说,日本企业比较短视,当年只为了赚快钱,不仅把家电品倾销到中国及全世界,还把家电产线也用来出售赚钱。客观上起到了促使中国家电企业快速成长的作用。
从客观方面来说:首先,美国的广场协议打压了日本经济。日本家电品正在中国横行之际,美国一个广场协议迫使日本货币升值,迅速将日本经济打垮,进入长达近40年的衰退。覆巢之下岂有完卵?日本经济造成重创,企业竞争力随之下降,恰好给中国家电企业崛起提供了条件。
其次,失去了独占市场的优势。这里所说的价格优势是指相对价格优势。比如说,在上个世纪80年代,日本家电刚刚进入国内,中国是没有国内品牌。日本家电那是蝎子拉屎——独一份,不论贵贱能买到就不错了。但在十多年后,中国家电开始崛起,在普及型市场上,日资品牌就的独占优势就逐渐失去。
在市场经济中,没有了竞争力,没有了抵御竞争的防火墙,那只能被市场所抛弃。日本家电的衰败就在于此。日本企业以往,中国市场待不下去,就把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等地。殊不知,当失去技术壁垒,失去成本优势,失去市场活力,不论你把制造基地搬到哪儿结果都是一样。
进入21世纪后,中国家电产业不仅在制造技术上已经成型,更重要的是布局完成了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。过去,日本企业在彩电上是用显示屏、芯片,空调、冰箱是用压缩机,洗衣机是用电机、控制器,微波炉是用磁控管,等等技术来限制中国家电企业。但现在,日本家电企业不是转型不做家电,就是把家电业务卖给中国企业。
在市场端,中国家电企业更是对国情理解更深,与日本家电企业单纯的代理制相比,极度贴近深入市场。中国家电企业能够下沉到农村乡镇,但日本企业基本都是浮在一、二级市场。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、结构层级多、需求复杂的市场,日资家电企业仅浮在高端市场,显然只能享受到市场顶端一小部分的市场份额。掌握不了市场全局,那只能沦为配角的角色。
换个思路想一下,如果还是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,日本家电品牌刚进入中国市场时那样,轻轻松松不用耗费资源和气力,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,日资品牌还会轻易抛弃家电业务吗?显然,是因为日资品牌在家电领域已经没有大的作为,只能转型到他们还具有优势的领域。
不仅是家电产业,日本的其他产业也是如此。曾经以芯片为核心的半导体产业,日本不仅有着技术和规模优势,在美国的打压之下,也是迅速被转移到韩国和美国本土,日本的电子产业随之败落。